page contents
首页 >> 行业动态 >>咖啡动态 >> 咖啡在中國。
详细内容

咖啡在中國。

文字丨『誰最中國』

图片丨来自网络

莫言曾说过,如果能见到他十分崇拜的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对他说的第一句话会是:「先生,我在梦里曾经与你一起喝过哥伦比亚咖啡,有点中国绿茶的味道。」

咖啡,英文名:coffee

哦不对,应该说咖啡才是coffe的中文译名。

对于中国来说,咖啡确实是欧风美雨下的舶来品。有人的观念里,它始终是“那个洋玩意儿。” 有人则表示:“喝咖啡喝的是一种生活情调。” 几十年间,咖啡从一个舶来品逐渐变成了国人日常的饮料。而由咖啡所带来的东方对西方的文化臆想,也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与每一个午后街角的咖啡馆里,慢慢发酵。

要知道,中国最早的咖啡馆开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外滩,起初是为了供那些外国水手们过过咖啡瘾,解解乡愁的。后来许多海外归来的华侨也常常光顾。直到70年代,一些涉外酒店才有了自己的咖啡厅,但是需要外汇券付账。从条件到价格,咖啡厅在那个年代的中国,都远离了老百姓。

而对于那些衣着讲究、举止大方的异国归来人,那具有侵略性的咖啡香和“卡布奇诺”、“提拉米苏”、“雪茄”这样从洋文直译过来的物品,或许就是他们的部分前半生。但对于社会大众而言,享用这些舶来品前高高的门槛,神秘又气派的环境,以及享用者高贵的姿态,都赋予了中国人对咖啡文化的好奇与臆想。

换句话说,人们梦想去消费的不止是咖啡本身,还有咖啡馆的环境、气氛,而这些统统能满足人们对于“现代”、“洋气”的想象。

于是北京西单商场的货架上3.4元一罐的上海咖啡开始引人注目,随后而来的速溶咖啡更是陪伴了国人很长的时光。那时的人们普遍认为速溶咖啡就是咖啡。大部分人从一包“雀巢三合一”开始,开启了一场越洋的味蕾旅行。

那时候,装着“雀巢”的玻璃瓶子被喝空后,大多会成为主人用来喝水沏茶的“大容量”玻璃杯,有的被主人颇为珍惜,为它织上五颜六色毛线保护套。你若问人家咖啡的味道如何,他不见得能说出什么,也不怎么在意,倒是这玻璃杯确是个好东西,一方面结实又实用,另一方面:“这雀巢咖啡我是喝过的,你看,这就是从前装它的罐子。”

所以,咖啡在中国,也曾以这种方式成为了一时的社会潮流。

到了21世纪,星巴克和Costa这样的平价咖啡厅大肆涌入人们的视野,咖啡厅迅速变成了“社交体验场”。星巴克在故宫七年间的一进一出,也颇为耐人寻味。雕刻时光和漫咖啡里也从来不缺背着笔记本电脑谈生意和理想的人。这类平民化大众咖啡的出现,让许多人一下子了解了很多咖啡的专有名词,接受咖啡的人也越来越多,那些直译过来拗口的名称也变得朗朗上口了,开始有一些紧随潮流的年轻人在那时认为“每天能坐在窗前喝一杯星巴克的咖啡,就是一种惬意又享受的生活。”

终于有一些真爱咖啡真懂咖啡的专业爱好者忍不住了,于是他们选了条文艺的胡同,开起了从外观看上去更小资且不再那么亲民的店。虹吸式咖啡、手冲咖啡相继出现,店里的器皿,装潢,最重要的是豆子,无一不有来头。水温92度,人均约15克的豆子研磨成粉要略粗于砂糖,手冲之前杯子要温好,滤纸要淋湿一遍,才不会有纸的味道... ... 

突然发现,如今有相当一部分人开始关注咖啡豆的产区和烘焙方式了,深度烘焙来的焦香味,浅度烘焙出的果酸味,水洗的、日晒的,甚至用哪座山下的泉水来冲泡,都能品出不同的味道,也都成了现今咖啡在中国的卖点。

咖啡这种舶来品,在中国几十年的演变与社会发展之下,真的被国人喝成了一种生活情调与评判个人品位的标准也有不免被神话了的命运。起初中国人对于咖啡的想象与认知,不免犹如西方对于“唐人街”的理解与布置,带着许多的文化臆想,刻板印象以及永远避免不了的文化偏见。如今已是文化多元的社会,对于舶来品,不必排斥亦不必追捧。尝鲜,享用,是为上。所以个人而言,爱喝咖啡还是爱喝茶,抑或都爱,都不冲突,也都好。

赞赏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免责声明:南昌酷德教育官网转载上述内容,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合法性、可操作性或可用性承担任何责任,仅供读者参阅!

面向全国招生
更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哈尔滨 长春 沈阳 大连 鞍山 石家庄 太原 呼和浩特 济南 青岛 南京 无锡 常州 苏州 南通 合肥 杭州 宁波 绍兴 义乌 温州 南昌 福州 厦门 泉州 郑州 武汉 长沙 南宁 广州 深圳 东莞 海口 昆明 贵阳 成都 西安 兰州 更多>>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13484040243
13588702584
0571-86923891
- 客服
新浪微博
扫一扫关注我们
技术支持: 酷德网络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