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contents
首页 >> 行业动态 >>咖啡动态 >> 鲁马滋咖啡:没有存量,却是自由
详细内容

鲁马滋咖啡:没有存量,却是自由

▲ 鲁马滋湖南路店

鲁马滋咖啡是沪上最好的手冲咖啡店之一。位于湖南路和兴国路的两家店,是很多咖啡迷在上海的打卡必到之处。

店主是一对夫妻:日本大叔中山惠一和上海姑娘家铭。中山先生负责烘焙咖啡豆,家铭负责日常经营,两个人相互扶持,撑起了温暖的“朋友家”咖啡馆。今天的这篇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自雇者」,淙淙流水般的细腻笔触,讲述了这对夫妻一路走来的开店故事。

去年梧桐开始落叶时,一位新结识的朋友请我喝咖啡,约在湖南路鲁马滋,一家她已经光顾了六年的店。

二十平的小店,东边一面红墙,朋友倚着吧台和店员姑娘谈天,问店主怎么不在,有什么新咖啡,点了两杯曼特宁。我们坐在靠马路的座位,折叠木窗完全打开,冲泡咖啡时满溢而出的醇香,飘在店里,飘到空中。我们聊了很久,像在朋友的起居室待了一下午。后来我才知道,鲁马滋在印尼语里是“朋友家”的意思。

▲ 中山和家铭

店主家铭和中山先生是一对中日夫妻,相识于上海。两人出生在中日恢复邦交的1972年,家中都有长辈参加过中日战争,却都很赞成这段姻缘,他们后来给儿子取名“隆介”(“介”有桥之意)作为纪念。

2006年结婚后,到日本生活,中山在公司上班,家铭当全职主妇。一天两人散步时,偶然走进一家手冲咖啡店,不加糖奶的咖啡口感让家铭感到惊艳,对身边的先生说,“我们一起开一家咖啡店吧,不过,要自己烘焙”,中山笑说,“你以为这么容易”。一段许多夫妻间都有过的对话,埋下了一粒种子。

日子如流水。又有一天,中山先生在每天归家途中都会去的书店里,看到一本记述咖啡烘焙师技艺与日常的书,回到家对妻子说:“这一行我很想尝试。”

种子发芽了。两人开始有意识地为开店做准备,从零开始,喝咖啡,买豆子,买器具。向经常光照的咖啡店老板咨询,寻找学习烘焙技术的学校或老师。几经波折,找到了日本著名咖啡俱乐部kawanrumors的小野善造先生。接下来两三年,利用下班后及休息日空余时间,中山便投入了咖啡的世界,成为同门弟子中学习时间最长的一位。

2010年,中山的咖啡烘焙技艺日渐成熟,他们的儿子也要上幼儿园了,加之上海世博会的契机,两人决定一起回上海开店。“很多人都不知道那是多大的冒险”。一开始,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店面,两人差不多有大半年都没有工作,承受着来自家人朋友的压力。回想当初的义无反顾,家铭说其实是“有勇无谋”,唯一的想法就是要做成这件事,想尽办法,突破自己的极限也要达成。“换到现在,我说不定不会有那样的决心”。

2011年春节前,鲁马滋咖啡在湖南路上开张了。梧桐落尽的深冬,一家小店照在红墙上的灯光,给路人带去温暖。还在日本的时候,中山和家铭经常构想咖啡店的样子,一致的想法就是要有一面红色的墙。

那时沪上手冲咖啡还很少,鲁马滋咖啡不胫而走。上海外语频道(ICS)的一位外籍编导无意中进店喝了一杯咖啡,念念不忘,带团队来拍了一期节目,为鲁马滋冠上“沪上手冲咖啡第一家”的称号,惹得人拿着咖啡豆子前来“打擂”。

“想要做出真正好的咖啡,要从源头去追溯,所以一定要自己烘培。”

鲁马滋店里新鲜的咖啡豆,覆盖全世界咖啡精品产区,全部从日本进口。三十余种不同产区的咖啡豆不断货。为了保持新豆的供应,中山每天都要烘焙,六年里从不懈怠,家铭也一心扑在店里,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也是家常便饭。“隔着一条吧台,就是天堂和地狱”,其间甘苦,饮者自知。

三年前,他们又开了一家店,我对鲁马滋的采访,就约在这家兴国路上的新店里。白色加木色为主调,干净明亮,弥漫着爵士乐和咖啡香。家铭拿起吧台旁用作示例的咖啡豆,为我解释鲁马滋的烘焙理念,“烘焙的目的是表现一款豆子的个性,去除杂味,更易于入口,烘焙师就要在咖啡豆变化的过程中,找准可以呈现它最佳风味的状态,控制住,但每一次外界环境的变化,烘焙出的豆子也随之而变。”

请家铭为我推荐一款咖啡,她询问我对酸度和口感的偏好,请中山先生冲泡一杯时令的卢旺达。他神情专注,动作娴熟而有节奏感,注水轻点,绕圈,收梢,像在舞蹈,让人不由想起《庄子》里“庖丁解牛”的故事。“道也,进乎技矣”,日复一日烘焙,冲泡咖啡,并非机械的重复,而是在失败的体悟和经验的积累中,磨练自身的技艺,以期理解咖啡的奥义。

中山先生用日语请家铭转告我,有要问的问题可以随时叫他,然后就猫进了二楼的半屋仓库兼烘培间。我和家铭临窗坐下,落地窗户外梧桐初绿,春天让路人的脚步也轻缓起来。采访结束时,我喝完最后一口咖啡,不加糖奶的本色风味,变冷之后口感仍然舒服,是鲁马滋咖啡的自负。抬头看见中山先生工作的背影,觉得他仿佛是在切割打磨钻石。

▲ 中山先生在烘培咖啡豆

『问』与『答』

问:七年前你们决定两人全职开店时,已经近四十岁,在旁人看来会觉得比较冒险,你们为什么会这么义无反顾?

答:当时我和他去了日本,马上有了孩子,就安心做家庭主妇,他是公司职员。关于是否有些什么是真正自己有兴趣做的,我和他一直也探讨,我就觉得有必要推动他,我一直很想两个人一起做一件什么事情。

很早之前我就很欣赏创办琉璃工房的杨惠姗和张毅,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夫妻俩共同去做一件事情。我觉得夫妇最佳的感觉就应该是这样,有相似的价值观、人生观,又要互补。互补很重要,一个人常会觉得自己不完美,但只要有一个人在这一个缺陷的地方,能够给你帮助,你就会有很大的力量。同时,你会完善自己,就像打磨钻石没成型的粗糙部分,让它发光,更亮。我常说,两个人到了后面不是你望我,我望你,而是两个人一起望向前方。

▲ 鲁马滋湖南路店

问:可能很多人都和我想的一样,为什么你们俩都不工作了,没有想过一个人工作,一个人先开店吗?

答:当时回上海之后,我们好久没有工作,找店址又很不顺利,很多朋友都说,你们那么小的店,是不是你守店,先生工作比较好。我原来做的是化妆造型这一块,周末很多人想跟我学,我的朋友就建议说,你这样出去一天,说不定抵一周的开店收入,你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我就说,一件事情你要去做,肯定要全力以赴。既然开了这家店,两个人都全身心地投入,我们自豪于此,渐渐地也就成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且我有一个想法,我觉得一个人做什么事情,其实是你在存活于世,表达自己的一个媒介。命运安排你可能做这个,也许做那个,无论做哪种事情,这都是你这一生通过工作来表达自己,或者说证明自己的一个媒介。

问:工作是证明自己的媒介,不只为了挣钱?

答:对,那肯定是。挣钱只是其中的一个点。虽然有的时候在中国你会觉得这是个悖论,因为不知道是否太理想化。可如果直奔着钱去,有一些事情可能就渐渐地越走越远。只是为了钱,钱到了,你最后也没得到幸福。有一些事情,你可能没有冲向钱,选择看着别的一个目标,到了一定程度,钱其实也会顺其自然地过来。

问:开店过程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经济方面的压力?我记得你们第一家店开张三年之后,租金上涨得很厉害。

答:创业过程当然没有那么顺利。除了租金,还有各种问题。我们的成本其实一直在上涨,因为租金、人工等等,但咖啡你不可能怎么涨价,除非我们商业化了。我们的经营模式本身就决定了这样的做法,它一定程度上是比较安定的。比较安定的话,因为成本上涨了,从某种角度来说,利润反而是在下降。但所有的问题中,最大的不安定是人。

一个店的要求、理念,渐渐地有的店员能够跟上,有的会出于欣赏而跟随,但一定程度上因为国内的环境,人比较现实,也需要看到一些前景,当这个前景迟迟不来的话,有的可能就放弃了。还有一部分人,根本就等不了那么久,或者根本就受不了这样的一种工作方式。

问:可能不少人会有这样一个印象,中山先生主要负责烘焙咖啡这一块,然后你主要负责宣传外联这一块,实际上你们有没有这样一个分工?

答:这是自然而然的,因为首先烘焙的技术就只有他能做,而烘焙是我们店存在的魂,这当然是他最重要的工作。他的很多理念想法,具体在落在过程,其实中间是会有断层的,会被周围的现实环境“切割”,就可能会走样。那么我必须迂回曲折地去表达,减弱一点或者增强一点去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得到一些正面或负面的反馈,我又会反弹给他。我就是在中间作为海绵一样的那个角色,既是疏导,也是传递,也是沟通,就像一个桥梁一样。

在一定程度上你要维护他、表达他、保护他,但是你也要把他的很多东西传递出去,表达到位,这个就是我必须要做的工作。

▲ 中山在冲泡咖啡

问:对咖啡店来说你们两个是同样重要的,咖啡加上人才成了咖啡馆,他负责咖啡,你要负责“人”这一块比较多,这可能是也和你们的性情差异有关吧。

答:不是,我其实比他内向,大家都有误解而已。比方说,我们在家里面,如果有人按门铃我一定让他去开门,包括接电话。开店了以后,自己也是觉得这样不行,渐渐的,也许是另一面被激发出来,我的性格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得到了锻炼。其实还是局限于在这个咖啡店里,或者是聊咖啡,如果到了外面,去陌生场合或社交圈子,我还是会情不自禁地要去躲,或者沉默。

问:带我来你们店的朋友说过一个笑话:“恋爱时,家铭祈祷,两人要能天天在一起就好了,上帝听到了她的心愿,后来她和中山每天24小时都在一起。”你们的工作和生活完全融在一起,一直都非常自然和谐吗?

答:有一个韩国人,想来向我们拜师学艺,他很想说服他的伴侣跟他一起做事情,问我们,你们觉得这样OK吗?我觉得这个要三思,这因人而异,因为对方并不是你永远的分身,而你们的生活工作都会融在一起。假设生活中有矛盾,我们可以有人退一步,但工作中有的时候你没有办法法退一步,事情要解决或者推进的话,当意见不一致,必须有一个人要“穷凶极恶”一点。

各种身份夹杂在一起,你们的相处方式会很不客观。如果对方是单纯的同事,你可能会比较理智,比较客观,但因为是这样亲密的一个关系,有的时候就会情绪化。以前这个身份没有转换好,有时会吵架,现在到了吵架的当口,我们就会互相退一退,先把对方当成同事,稍微冷静再继续,就调和得比以前要好一些。

问:你们的第二家店是2014年3月开起来的,有什么契机吗?

答:我们开店一段时间,他有时会说腰不好,但有一天突然一下子就不能动了。去医院检查都是被人抬上去的。医生说可能要手术,弄不好还会瘫痪。那天本来要坐救护车回来的,但他说不要,硬撑着拉着把手坐地铁。我那天在地铁上都哭了,因为那时也我们的店也谈不上多顺利,家里主心骨倒下了,会有很多的生活负担,很多压力交织在一起,那时候甚至会想,开咖啡店这个选择到底对不对。

他本来要躺几天休养的,结果第二天还是第三天,他就又去烘焙了。大家都吓一跳,他说没关系没关系,我只要保持这一个姿势就好了。

其实在开之家店之前,我们失败了一家,所有的事情都是瞬间爆发的,包括我们店嚅断水、涨房租、中山腰疼。就在这个当口,很多我们的客人变成的朋友出了各种各样的主意,大家一致觉得,这样一家小店的生存状态太艰难,应该要想办法发展。其中有一个朋友,他们是一对台湾夫妻,就说因为你们店在这个街区,我们才搬到这个街区来。如果你们有经济压力,我们愿意贴补你们,希望你们的店留存。这是真实的事,一直到现在令我们很感动。

我从那时起也开始考虑,要有一个体系或者方式作为保障。那时跟先生沟通,他很固执,因为当时他正沉迷在咖啡烘培技艺的琢磨中,处在最有成就感的一个阶段。所以你的那些想法,和他是完全不相干的。

后来,随着我们的人员、周边个环境的改变,国内咖啡业界的变化等,加之咖啡技艺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想法有了变化。

问:你说的是怎样的“改变”?

答:我们当初只是想做纯粹的一家小店,后来就觉得在中国这样不现实,然后才会有第二家。

现在有很多想法也在改变,这是在大环境影响之下的。我觉得改变并不一定不好。因为,首先,完全以一种日本人的思路,在中国可能根本就维持不下去,并不是东西好就一定能存活的;其实,我们的目的是把好的咖啡传递给别人,通过各种手段,比如开店,宣传等等,其实就像一个媒介,把咖啡传递到人的心里,但中间的这个过程,我们做的还不够好,那我们就要思考怎么样做得更好,就是这个过程中,其实想法一直在渐渐地变化。

很多人会问,你们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们有一个意愿,希望更多的人喝到更好的咖啡,帮助更多人走出误区,回到本真,了解真正的咖啡是什么。如果把这作为一个终极目标,那么我们再开更多的店,其实就是一个过程。

问:说到发展,现在创业的人都会想要融资,你们却没有,是怎么考虑的?

答:其实我们开店第一年就有人想合作,当然这会带来安全感,但是两位有意者都建议我们降低标准,先赚钱再谈理想,让我们觉得理念完全不同。我们觉得股东的理念应该和我们相同,再有一些互补,这样的人如果出现,那当然很理想,但没出现之前,就尽量自己能做到怎样就做到怎样,是这样的一个想法。

问:“鲁马滋”的意思是“朋友家”,你们店的特色之一是与顾客成为朋友,这是一开始就这样设定的吗?

答:并没有特意设计,其实跟个性有关。我觉得一家店的气质,跟店主的个性、思维方式、做事方式都是一贯的。比如有很多客人说你们要营销,开微博,怎样怎样,我说,知道你是为我好,但是我觉得每个人其实只能做自己。比如说要发篇文章,我一定是有感而发,而不是为了发而发,那不像我,不像我的话你就做不好,那做不好的话就没有灵魂。

其实一切东西都是自发的,包括你说的跟顾客的情感联系,这些都是顺其自然的。有的时候与其说故意地去跟客人交朋友,还不如说是客人跟我成为朋友,或者客人愿意跟旁边的客人成为朋友,我只是在中间牵个线而已。

▲ 鲁马滋兴国路店

问:有点像“深夜食堂”?

答:非常非常像,这个片子刚流行的时候,很多人说你们这个可以拍个“午后咖啡馆”嘛。

我们完全没有刻意。因为当时特别小,又是吧台,这样的手冲咖啡没人懂,逼得我这样性格的人必须要去介绍,起初来的客人都非常外向,他们其实比我话更多。有时来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内向的客人,我甚至会把这个客人交给外向的客人去搭话,然后渐渐地就形成这样一个气场,变成了一个群,一直到现在还有一个鲁马滋咖啡的群,我不是主角。

开咖啡店,你能看到人生百态,因为经过这么多年你一直在原地,可以看到一个人经历了很多变化,他的每一个阶段,可能都会在你这边逗留。

▲ 鲁马滋兴国路店

问:你们俩都工作过,比起来,开店是不是更自由,或者说,开店是为了自由吗?

答:一开始,真没想那么多,不知道开店会怎么样,你会成为怎么一个人,这家店会开成什么样。只不过渐渐形成现在这个模式之后,要说自由的话,真的已经没有自由了。以前的工作因为只是工作,你八小时之外,还是自己的。现在即便你根本人不在店,但你仍旧是工作状态,生活和工作已经融在一起了。

问:你朋友圈里有一次你说,“往前看,往前走,没有存量,却是自由”。没有存量的意思,应该就是说其实没有太多退路可以走?

答:对,没错。我们现在也没有办法想象关店,只能一直往前走,你没有退路的。

问:日本的很多店都会世代传承,你们有没有想过儿子将来传承这家店。

答:这个我们没想那么多。这么多年我们开店其实忽略他很多,从从这个角度来说,亏欠他很多。

我觉得人最最重要是完成自己,做什么其实都无所谓的。而且我们也没认为我们的事业多大,一定要传承怎么样的。即便要传承,一个没有见过世界的人,他来传承的话,未必能做得多好,但如果是按照他的兴趣兜一个圈子,到最后按照他主动的意愿想要做这件事,我觉得比从一开始就来传承,来得更重要。

问:就像你们一样,也是顺其自然走到这一步。

女:对,我觉得就是,趁年轻你要多去看世界,接触这个世界,去找寻自己是更重要的。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自雇者

赞赏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免责声明:杭州酷德教育官网转载上述内容,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合法性、可操作性或可用性承担任何责任,仅供读者参阅!

面向全国招生
更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哈尔滨 长春 沈阳 大连 鞍山 石家庄 太原 呼和浩特 济南 青岛 南京 无锡 常州 苏州 南通 合肥 杭州 宁波 绍兴 义乌 温州 南昌 福州 厦门 泉州 郑州 武汉 长沙 南宁 广州 深圳 东莞 海口 昆明 贵阳 成都 西安 兰州 更多>>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13484040243
13588702584
0571-86923891
- 客服
新浪微博
扫一扫关注我们
技术支持: 酷德网络 | 管理登录
seo seo